“大家庭中的自家人”——記甘肅省武山縣人武部政委梁興衛的扶貧情愫
“大家庭中的自家人”
——記甘肅省武山縣人武部政委梁興衛的扶貧情愫
本報記者 劉林欣
圖為梁興衛在為雙扶班的孩子們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鼓勵孩子們自信自立、安心學習。本報記者範宜敬攝
“我家的梁老弟,明天我大女兒的對象第一次上門舉行訂婚禮,請您一定要來做見證人哦……”
“書記,我家的梁政委好長時間沒見了,怪想他的。請告訴他,我們這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婆都好著呢,不要牽掛……”
“記者叔叔,要不是我家的梁叔叔言傳身教,我至今都還弄不清人生前行的方向……”
12月初,在全國貧困縣紛紛宣佈脫貧摘帽、精准扶貧取得階段性成果之際,記者來到素有“秦隴咽喉”之稱、貧困發生率達70%、而今全部脫貧摘帽的甘肅省武山縣,聽到過去的不少貧困群眾都親切地把縣人武裝部政委梁興衛稱為“我家的”,一個個質樸的梁興衛情系駐地貧困群眾的故事撲面而來,動人心扉。
“金杯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於是,記者決定寫寫這些群眾口中的梁興衛的扶貧故事,展示他的愛民情懷。
“我們班子的主心骨”
“在我投資冷庫建設短缺資金50萬時,是我家梁哥及時向縣委書記反映,爭取到銀行低息貸款,才有了我的創業成功。”今年42歲的管保林逢人便這樣點贊他的梁哥(梁興衛)。他所在的四門鎮松樹村,是縣委常委、人武裝部政委梁興衛的掛鉤扶貧村。他是一個右手不健全的殘疾人,但他身殘志堅,在梁興衛的掛鉤扶貧中,先是成為養雞專業戶,年出雞七八千只。繼而適應村架豆種植業的發展,成立了百科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投資80萬修建冷庫,架豆旺季時為架豆種植戶提供富裕架豆存儲,淡季時出庫既彌補市場不足,又為種植戶增值創收提供了條件。閑時,用3個醋槽生產手工醋,月產千斤,還供不應求。如今,村裏三十多戶貧困戶在他的公司上班,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管保林的變化和村裏的整體脫貧,都發生在梁政委與村裏掛鉤扶貧之後。”松樹村黨支部副書記汪振興告訴記者。松樹村位於距縣城60多公里的大山中,2018年前人們出村靠步行,種地靠人背肩挑。梁興衛到村裏幫扶調查中,著力幫助村黨支部“一班人”強化脫貧攻堅主體認識,促使“一班人”轉化觀念、解放思想,引導村民大力發展架豆種植業。為解決運肥進村進山、架豆出山銷售的運輸難題,梁興衛所在人武部投資10多萬元修通了2.1公里的簡易機耕路,結束了村裏無公路的歷史,被群眾稱為“致富產業路”。有了公路,村裏的架豆種植由過去的二三十畝一下子增加到1030畝。架豆種植發展起來後,梁興衛又為村裏爭取建起架豆交易市場,為相鄰5個村和鄰邊溫泉鎮的架豆種植戶搭建起了交易平臺。同時,梁興衛還走進直播間,充當網路“架豆推銷大使”。
汪振興告訴記者,梁興衛初到村裏掛鉤扶貧之時,講得最多的是如何發揮黨支部在扶貧攻堅中的關鍵作用,組織我們反復學習領會習總書記關於“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鄉村走向富裕之路的最重要的保證”等論述,使帶領農民群眾投身發展商品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成為“一班人”的共識,才有了村的整體脫貧,才有了市先進黨支部、市級黨建先進示範點的成果。他,成了我們班子的主心骨。
“黨給我們家派來的大恩人”
今年47歲的水洞村村民楊劉俊,原本是一個勤勞的莊稼漢,夫妻倆育有一兒一女,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溫飽自給自足。3年前,楊劉俊不幸患上肝病,這個溫馨的家庭從此被擊倒,日子開始艱難起來。2018年4月,楊劉俊家成了梁興衛的幫扶對象。
“自從梁政委走進我的家門,我們就成了一家人,他常來家瞭解情況,為我和愛人打氣,還送些食品、被子等,就像親戚一樣。”楊劉俊聲音哽咽地告訴記者,“人家親戚還要吃飯,他每次一口水都不喝,送完東西,安慰好我們後便走了。一次我要送點自己家種的小白菜,他說什麼也不要。他說,這是落實國家精准扶貧、一家一策的國策要求,他個人怎麼能要回報?”
“每次我到縣城看病住院,梁政委都要到醫院來看我,寬慰我,送現金送奶粉,據說都是他用自己的工資買的。我女兒楊彩霞從平涼醫專畢業找不到工作,他托戰友幫助安排到縣人民醫院當護士。兒子楊文龍高中畢業,在他的培養下,參軍到了部隊,還套改了士官。”說到這裏,楊劉俊停頓了一會,動情地補充到:“像梁政委這樣待我,就是親兄弟也做不到,他真是共產黨給我們家派來的大恩人啊!”
“他讓孩子們找到了自信”
“記者叔叔,要不是我家的梁叔叔言傳身教,我至今還弄不清人生前行的方向。”榆盤鎮四彎村的15歲小姑娘,撲閃著亮晶晶的大眼睛對記者說,她叫魏小豔,兩個哥哥在外地打工,自己輟學在家一個多月,縣上開辦“扶志、扶智”雙扶班把她招到學校。本來就因學習不好輟學的,來到雙扶班一樣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她說同來的七八十個同齡人,因為同屬於上學年齡輟學,有的是從外面打工給動員回來的,有的是從田間地頭拉來的,化妝的、紋身的都很普遍。雖說雙扶班開設了護理、幼師、電腦、廚師、土木建築等社會實用專業,學好了都不愁就業,並由各自根據興趣愛好自選學習,兩年後再報考相應專業的大專。如此誘人的設計,可我們中的大多數孩子在課堂上還是精力不集中。她說,自己與大家一樣,對學完後的前景沒有信心。
“把志和智扶起來,才有希望。這是習總書記在扶貧工作中提出的要求。”梁興衛告訴記者,縣上開設雙扶班,就是落實國家教育扶貧決策的具體舉措,實現教育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讓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當他得知縣雙扶班遇到的難題後,主動聯繫縣職專在雙扶班開展以“扶貧先扶志,國防駐心間”為主題的國防教育系列活動,通過佇列訓練、參觀軍營、國防知識講座等,增強孩子們的國防觀念、激發愛國熱情、樹立遠大志向。活動中,他帶著自己的軍功章走進孩子中,講述自己錯過考學機會而不氣餒,努力從當一名優秀士兵做起,最後以精武標兵的成績敲開軍校大門,成長為一名多次立功受獎的軍人。
“他的動人講述在這些孩子中產生了共鳴,他讓孩子們找到了自信和自我,孩子們紛紛表決心,要安下心來認真投入到學習中,不辜負黨和政府的厚愛。”縣職專包正隆校長告訴記者,為了鞏固學習效果,梁政委主動在人武部開設課堂,把幾十個學生全拉到人武部軍訓了一個星期,既有室外訓練,又有室內國防知識講座。從那以後,每學期開學我們的學生都要到人武部軍訓一周,每次都是梁政委親自當教官。這樣,在軍地共同努力下,34名學生成功考入了大專班,升學率達到43%,56名學生成功就業,就業率達到70%以上。
包正隆校長動情地說:“梁政委就是這樣,把扶貧的事當成他自己的事,真是我們這個大家庭中的自家人!”
圖為梁興衛聽取養雞專業戶困難,主動排憂解難。本報記者範宜敬攝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專題、地方、教育、
- 上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 下一篇:“可拓学”研究:蔡文的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