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珠江,听总书记与大湾区的故事
时间:2021-05-18 21:53:48来源:新华网作者: 点击:
次
本网讯 新华网消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这是2020年10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深圳市莲花山公园远眺特区新貌。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08年到2020年,习近平同志先后9次到粤港澳大湾区考察调研,其中党的十八大后,3次赴广东考察,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和20周年之际分别赴两个特别行政区视察,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领航掌舵,把脉定向。
南海之滨,珠江两岸,聆听总书记与大湾区的一个个故事,从中读懂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展现“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未来模样。
【故事一】一块石头,见证改革开放“桥头堡”拔地而起
这是2020年10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石。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深圳前海,8年前的一块石头,如今成了前海石公园的“网红打卡点”。
矗立于前湾片区桂湾河畔的“前海石”,高约2.8米、宽约2.1米、厚约0.65米,造型宛如“扬帆启航”。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来到广东,第一站来到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当时,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特区里的特区”,还是一片滩涂。只有傲然矗立的“前海石”,向世界展示深圳进一步促进粤港、深港合作的勃勃雄心与坚定信念。
站在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时任前海管理局局长的郑宏杰当时在现场向总书记汇报工作。他回忆说:“总书记当时也说现阶段不要着急,要搞高端。意思是不要搞成‘瓜菜代’,一下子都堆满了到时候不值钱。精雕细琢、精耕细作,这句话一直引导着我们以后的工作。”
2018年10月24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前海。还是在前海石旁,昔日滩涂已是一派勃勃生机。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调研。在前海石前,习近平同前海建设者和见证者代表同话沧桑巨变。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发展这么快,说明前海的模式是可行的,要研究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前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发出了中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一块前海石,激起千层浪”。已在前海工作10余年、亲历总书记3次考察的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感触颇深:“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前海就是总书记心中的‘石头’。”
如今,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8项。这里汇聚了超过1.1万家港资企业,吸引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前来创业,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故事二】一个目标,蕴含一座“城”的创新密码
2012年12月9日,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区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直到见面,讲解员邵继民才知道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
参观时,总书记一直面带微笑,很认真地听介绍,当听到一些创新产品时,都很高兴。来到一款无油炸锅机前,总书记还饶有兴趣地问:“这机器能炸油条吗?”
一个让邵继民津津乐道的细节是,总书记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停留的时间,比预计的长了10分钟。
当总书记要离开时,邵继民代表设计城800多名设计师感谢总书记的关心。
“希望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们这儿就有8000名设计师了。”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回应说。
从800到8000,一个小目标的提出,饱含了总书记对广东工业设计城这一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方向的殷殷期许。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中国制造低附加值、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弱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1月,从一家毛织厂破旧厂房上起步的顺德工业设计园变身成为“广东工业设计城”,迈出了“顺德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新步伐。
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创新科技馆,工作人员在展示机器人“速斗无人区”(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2012年总书记来的时候,设计城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100多家企业、800多名设计师。到2017年的时候,设计城规划范围内已聚集设计研发人员8126人。我们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黎霭莹说。
如今,广东工业设计城已是名副其实的“设计高地”。核心区拥有国内外设计企业283家,创新设计产品转化率近85%,累计设计服务收入超64亿元,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设计资源。
一座“城”的背后,是一“群”城。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朝着“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奋斗目标,大湾区已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汇集地。
【故事三】一条小涌:美丽中国的局部细节
发源于白云山脚下、最终流入珠江的东濠涌,是广州繁密水网中的一段。
这条全长4.51公里的河涌,是古代广州护城河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一段,如今水流清澈、鱼翔浅底,成为流经市中心的一条生态绿道。
市民在广州东濠涌城市绿带游玩(2018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来到广州越秀区东濠涌。
年逾六旬的广州街坊林志强清晰记得,当时总书记从东濠涌博物馆出来后,顺着阶梯来到涌边,走到他身边,笑容温和,主动伸出手来握手。
“感觉这里的环境如何?”总书记亲切地问林志强。
“以前这里就是一条臭河涌,大家走过都捂着鼻子,现在经过市政府改造,已经变得像公园一样,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来散步。”林志强回答说。
“看到广州人民都生活得那么好,感到很高兴。”听到林志强的回答,总书记笑了。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一条东濠涌,寄托着广州街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印证一个不变的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广州正通过大力治水,重塑“岭南水乡”风貌。530公里碧道已建成,规划2025年建成1506公里、2035年建成2000公里。更多惠民滨水生态空间的打造,充分印证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底色。
【故事四】一朵梅花,见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米雪梅办公室的墙上,始终挂着一幅寒梅图。
从昔日“打工妹”到如今的企业客服部总监、全国人大代表,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道出了米雪梅拼搏奋斗的坚守,也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奋斗者的嘉许和对百姓民生的牵挂之情。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广东代表团审议。坐在总书记对面的米雪梅,谈了自己的奋斗经历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当时兴奋得不得了。”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你的经历就像你的名字,“梅花香自苦寒来”。
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米雪梅提到的问题。“我们现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千方百计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稳定地工作生活,孩子能进城的随着进城,解决留守问题。”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总书记的这番话,让米雪梅倍感温暖。
“总书记非常了解我们的需求,话说到我们心坎儿里。他心里,从没忘了我们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米雪梅感慨地说。
出生于甘肃礼县农村的米雪梅,为减轻家庭负担,22岁时便只身南下广东中山务工。自2018年以来,她一直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并为此建言献策,呼吁政府加大投入。
2019年2月20日,米雪梅(左)在中山市沙溪镇虎逊小学调研时与小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民生关切,始终是大湾区建设推进的重中之重。
在米雪梅工作生活的中山市,2020年,近八成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得以入读公办学校。
而放眼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湾区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港澳居民来粤发展更加便利,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加快形成。
【故事五】初心如一,书写“一国两制”新篇章
珠海横琴岛与澳门,盈盈一水之隔。
“10年时间,横琴新区从无到有,变化很大。我们始终要不忘初心,让这里充满创新发展活力,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内第4次考察珠海横琴时说道。
横琴新地标中交汇通·横琴广场。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初心的发轫,海岛的蝶变,始于2009年。那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澳门期间第一次来横琴,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中央政府已决定同意开发横琴岛。
“蕉林绿野,农庄寥落”——总书记用这八个字形容横琴的当时状况。
如今,站在300米高的横琴国际金融中心楼顶环眺横琴岛,大道纵横,高楼林立。
2018年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下首个落地项目——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新区党委书记牛敬现场汇报了横琴发展的最新进展。
“总书记一再嘱咐我们不要忘了开发横琴的初心,提出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牛敬说,这是一篇命题作文,站位很高,起点很高。
从2009年到2020年,横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3300亿元,持续的投入,为横琴书写“一国两制”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在横琴注册的澳资企业超过4000家,吸引跨境办公企业220多家,孵化澳门项目逾500个。
责任编辑:李阳阳
这是2020年10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深圳市莲花山公园远眺特区新貌。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08年到2020年,习近平同志先后9次到粤港澳大湾区考察调研,其中党的十八大后,3次赴广东考察,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和20周年之际分别赴两个特别行政区视察,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领航掌舵,把脉定向。
南海之滨,珠江两岸,聆听总书记与大湾区的一个个故事,从中读懂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展现“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未来模样。
【故事一】一块石头,见证改革开放“桥头堡”拔地而起
这是2020年10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石。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深圳前海,8年前的一块石头,如今成了前海石公园的“网红打卡点”。
矗立于前湾片区桂湾河畔的“前海石”,高约2.8米、宽约2.1米、厚约0.65米,造型宛如“扬帆启航”。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来到广东,第一站来到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当时,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特区里的特区”,还是一片滩涂。只有傲然矗立的“前海石”,向世界展示深圳进一步促进粤港、深港合作的勃勃雄心与坚定信念。
站在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时任前海管理局局长的郑宏杰当时在现场向总书记汇报工作。他回忆说:“总书记当时也说现阶段不要着急,要搞高端。意思是不要搞成‘瓜菜代’,一下子都堆满了到时候不值钱。精雕细琢、精耕细作,这句话一直引导着我们以后的工作。”
2018年10月24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前海。还是在前海石旁,昔日滩涂已是一派勃勃生机。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调研。在前海石前,习近平同前海建设者和见证者代表同话沧桑巨变。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发展这么快,说明前海的模式是可行的,要研究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前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发出了中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一块前海石,激起千层浪”。已在前海工作10余年、亲历总书记3次考察的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感触颇深:“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前海就是总书记心中的‘石头’。”
如今,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8项。这里汇聚了超过1.1万家港资企业,吸引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前来创业,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故事二】一个目标,蕴含一座“城”的创新密码
2012年12月9日,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区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直到见面,讲解员邵继民才知道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
参观时,总书记一直面带微笑,很认真地听介绍,当听到一些创新产品时,都很高兴。来到一款无油炸锅机前,总书记还饶有兴趣地问:“这机器能炸油条吗?”
一个让邵继民津津乐道的细节是,总书记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停留的时间,比预计的长了10分钟。
当总书记要离开时,邵继民代表设计城800多名设计师感谢总书记的关心。
“希望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们这儿就有8000名设计师了。”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回应说。
从800到8000,一个小目标的提出,饱含了总书记对广东工业设计城这一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方向的殷殷期许。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中国制造低附加值、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弱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1月,从一家毛织厂破旧厂房上起步的顺德工业设计园变身成为“广东工业设计城”,迈出了“顺德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新步伐。
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创新科技馆,工作人员在展示机器人“速斗无人区”(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2012年总书记来的时候,设计城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100多家企业、800多名设计师。到2017年的时候,设计城规划范围内已聚集设计研发人员8126人。我们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黎霭莹说。
如今,广东工业设计城已是名副其实的“设计高地”。核心区拥有国内外设计企业283家,创新设计产品转化率近85%,累计设计服务收入超64亿元,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设计资源。
一座“城”的背后,是一“群”城。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朝着“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奋斗目标,大湾区已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汇集地。
【故事三】一条小涌:美丽中国的局部细节
发源于白云山脚下、最终流入珠江的东濠涌,是广州繁密水网中的一段。
这条全长4.51公里的河涌,是古代广州护城河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一段,如今水流清澈、鱼翔浅底,成为流经市中心的一条生态绿道。
市民在广州东濠涌城市绿带游玩(2018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来到广州越秀区东濠涌。
年逾六旬的广州街坊林志强清晰记得,当时总书记从东濠涌博物馆出来后,顺着阶梯来到涌边,走到他身边,笑容温和,主动伸出手来握手。
“感觉这里的环境如何?”总书记亲切地问林志强。
“以前这里就是一条臭河涌,大家走过都捂着鼻子,现在经过市政府改造,已经变得像公园一样,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来散步。”林志强回答说。
“看到广州人民都生活得那么好,感到很高兴。”听到林志强的回答,总书记笑了。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一条东濠涌,寄托着广州街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印证一个不变的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广州正通过大力治水,重塑“岭南水乡”风貌。530公里碧道已建成,规划2025年建成1506公里、2035年建成2000公里。更多惠民滨水生态空间的打造,充分印证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底色。
【故事四】一朵梅花,见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米雪梅办公室的墙上,始终挂着一幅寒梅图。
从昔日“打工妹”到如今的企业客服部总监、全国人大代表,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道出了米雪梅拼搏奋斗的坚守,也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奋斗者的嘉许和对百姓民生的牵挂之情。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广东代表团审议。坐在总书记对面的米雪梅,谈了自己的奋斗经历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当时兴奋得不得了。”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你的经历就像你的名字,“梅花香自苦寒来”。
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米雪梅提到的问题。“我们现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千方百计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稳定地工作生活,孩子能进城的随着进城,解决留守问题。”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总书记的这番话,让米雪梅倍感温暖。
“总书记非常了解我们的需求,话说到我们心坎儿里。他心里,从没忘了我们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米雪梅感慨地说。
出生于甘肃礼县农村的米雪梅,为减轻家庭负担,22岁时便只身南下广东中山务工。自2018年以来,她一直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并为此建言献策,呼吁政府加大投入。
2019年2月20日,米雪梅(左)在中山市沙溪镇虎逊小学调研时与小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民生关切,始终是大湾区建设推进的重中之重。
在米雪梅工作生活的中山市,2020年,近八成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得以入读公办学校。
而放眼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湾区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港澳居民来粤发展更加便利,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加快形成。
【故事五】初心如一,书写“一国两制”新篇章
珠海横琴岛与澳门,盈盈一水之隔。
“10年时间,横琴新区从无到有,变化很大。我们始终要不忘初心,让这里充满创新发展活力,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内第4次考察珠海横琴时说道。
横琴新地标中交汇通·横琴广场。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初心的发轫,海岛的蝶变,始于2009年。那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澳门期间第一次来横琴,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中央政府已决定同意开发横琴岛。
“蕉林绿野,农庄寥落”——总书记用这八个字形容横琴的当时状况。
如今,站在300米高的横琴国际金融中心楼顶环眺横琴岛,大道纵横,高楼林立。
2018年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下首个落地项目——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新区党委书记牛敬现场汇报了横琴发展的最新进展。
“总书记一再嘱咐我们不要忘了开发横琴的初心,提出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牛敬说,这是一篇命题作文,站位很高,起点很高。
从2009年到2020年,横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3300亿元,持续的投入,为横琴书写“一国两制”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在横琴注册的澳资企业超过4000家,吸引跨境办公企业220多家,孵化澳门项目逾500个。
责任编辑:李阳阳
- 上一篇:反中乱港分子黎智英等10被告当庭…
- 下一篇:齐心协力、砥砺奋进——国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