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游人次将达2亿!6大行业将大赚,谁才是“最大赢家”?
本网讯 金十数据消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相继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等假期,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时间,“假日经济”也应运而生。
假日经济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产业,除了支柱产业——旅游业外,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业、展览业、甚至是博彩业等多个行业都成为了假日经济的一部分。简单来说,这些产业都将受益于假期消费。
旅游业就不必多说,参考上一个假期——清明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28.9%,国内旅游业复苏明显。
而根据旅游目的地搜索量、航班和酒店预订量等先行指标来看,五一假期我国出游人次有望突破2亿,成为史上最热黄金周,旅游收入也有望“再创新高”。
事实上,不止中国,鉴于旅游业有助于社会消费加速回暖,多个国家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大概率都选择率先重启旅游业,例如日本的“Go To Travel”项目、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旅行泡泡”项目、欧盟允许接种疫苗的美国旅客入境等。
除了旅游业,第一个享受到假期“红利”的是交通运输业,因为无论是选择回家,还是出游,都需“行”。同样参考清明期间的数据,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约发送旅客1.4452亿人次,同比增长142.4%;基于此,业内人士乐观预计,五一假期将为疫情期间几近停摆的航空业提供重大复苏机遇。
除了公共交通外,租车市场也十分火热。携程相关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旅游胜地”厦门的租车订单已比2019年同期增长168%;一家租车行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五一期间,店内汽车出租率高达90%,5月2日当天更是达到96%。
第二个是影视文娱业,大多数人即便不出游,也会趁着假期去“消遣一番”。以影视行业为例,据猫眼专业数据统计,五一期间已有12部影片定档,预售总票房超过6500万;预计含服务费票房可达17亿。
自影院正式开放后,观众对于“假期档”的观影需求迎来了大爆发。数据显示,春节档总票房高达78.11亿,清明档总票房达8.17亿,均创历史新高,基于此,影视从业者纷纷期待着,五一假期也能“创造奇迹”。
第三个是餐饮业。除了旅游消费这一促进因素外,团圆宴、婚庆宴、贺寿宴、亲朋宴等宴席需求的集中释放,也会使得假期期间各大门店“一座难求”。参考清明假期时,北京“胡大饭馆”的客流和销售额均同比增长了300%;预感到了五一期间的火爆,许多餐厅都开始招聘服务人员、鼓励员工按小时加班等。
不过假期期间,由于到店消费的人流量过大,很可能产生排队人数过多、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此情况下,许多“宅家”的消费者更愿意“点外卖”,这也就引出了第四个假期受益的行业——外卖行业。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外卖总体订单量已达约171.2亿单,全国外卖市场交易规模达到8353亿元,外卖用户规模接近5亿人;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入局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单是2020年,就新增了超过67万家外卖相关企业。
第五个是电商行业。除了线下“买买买”,消费者还会为了节假日促销“剁手”,例如五一期间,北京多家电商平台、商业企业以及金融机构都计划推出促消费优惠活动,并持续发放累计百亿元消费大礼包——包括现金券、折扣券、满减券等多项消费大礼包共计价值超过45亿元。
有付出也有回报,同样是来自北京的例子,2020年北京“消费季”期间,累计发放消费券3900万张,实现销售额135.2亿元,拉动杠杆14.8倍。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线下消费,在“数字+”、“数字化”时代,数字消费已越来越成为趋势,如今年兴起的直播卖货——2020年北京消费季,实现销售额近14亿元。
最后,假期受益的自然不止这5大行业,参考“假日经济”的概念,只要与消费相关的行业,或多或少都会受益。用专家的话来说,节假日在促进消费的同时,也是在推动我国消费市场的繁荣,从而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若要深究谁是“最大赢家”,无疑是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高炬亮
- 上一篇:导游怒骂游客“骗吃骗喝” 张家…
- 下一篇:假期归来如何自我观察?吴尊友提示